陕西自古帝王州,历史上曾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帝陵遗产十分丰富。渭南古时地处畿辅,是帝陵分布的重要地区。有史记载的就有帝喾陵、汉太上皇刘灿万年陵、新朝王莽陵、十六国前赵宣成皇帝永垣陵、北魏孝武帝元脩云陵、西魏文帝元宝炬永陵、西魏废帝元钦陵、北周文帝宇文泰成陵、唐中宗李显定陵、唐睿宗李旦桥陵、唐让皇帝李宪惠陵、唐玄宗李隆基泰陵、唐代宗李豫元陵、唐顺宗李诵丰陵、唐宪宗李纯景陵、唐穆宗李恒光陵、唐文宗李昂章陵、唐懿宗李漼简陵等18座帝陵。它们分布在富平、蒲城、华阴、白水等县(市),以富平、蒲城为多。其中有10座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4座被省政府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太上皇刘灿万年陵
万年陵是汉高祖刘邦之父刘灿的陵墓。
汉王五年(前202年)二月,刘邦即皇帝位,尊其父为太公。同年五月进入关中。那时,刘邦“五日一朝太公”,家令对太公说:“天无二日,士无二主。皇帝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太公听了这番话后,每逢上朝便“拥慧,迎门谷行”,刘邦见此情景大为惊讶,于是“尊太公为太上皇”。
太上皇不习惯关中生活,十分想念丰沛故地。刘邦就为其仿照丰邑修建一座城市,取名“新丰”(今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以西两公里),并将太上皇平生喜好之屠贩少年、沽酒卖饼之徒、斗鸡蹴鞠之辈,迁徙这里,以取得太上皇欢心。高祖十年(前197年),太上皇去世,葬万年陵。为奉陵邑,分栎阳县境置万年县。
“万年陵”亦称“太上皇陵”。位于富平县窦村镇东南端。封土成覆斗形,陵墓底部平面为方形,边长68米,封土高17米,陵墓顶部凹陷,深2.5米至3米,疑为陵墓被盗后,墓室塌落所致。陵墓每面正中各有一条墓道通向墓室,南、北、西三条墓道大小、形制基本相同;东墓道比上述三条墓道规模大,墓道口宽10米,接近封土处墓道宽35米,封土外墓道长82米。
1980年,万年陵被省政府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赵宣成皇帝永垣陵
永垣陵是十六国时前赵皇帝刘曜之父的陵墓。
刘曜幼年丧父,葬于太原。汉昌元年(318)七月,汉主刘粲为靳準所杀,刘曜发兵攻靳準,于十月自立为皇帝,改元光初。次年初,僭尊先考为宣成皇帝。四月,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
前赵光初五年(322),刘曜于粟邑(今白水县)营建其父及妻羊氏陵墓,用工六万人,用时百日,耗资“至以亿计”,大臣游子远上疏谏阻,不予采纳。后派将军刘岳等率兵一万人,迎其父丧于太原,葬永垣陵。刘曜在位期间,曾两次整修永垣陵,使陵墓形制更为宏大。
永垣陵位于白水县林皋乡李原子村北,封土高40米,南北长240米,东西宽96米。
2002年,省政府将永垣陵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魏文帝元宝炬永陵
元宝炬(507—551),北魏孝文帝之孙,京兆王元愉之子,母杨氏。宇文泰毒死北魏孝武帝元脩后,奉表劝元宝炬为帝,宝炬推辞再三,于大统元年(535)一月在长安即位。为西魏之始,在位16年。
西魏政权由宇文泰把持,元宝炬只能俯首听命,所以长期心情郁闷,曾有五十隐退之言。大统十七年(551)三月死于长安乾安殿,时年45岁,谥号文皇帝,葬于永陵。
永陵位于富平县留古镇何家村东北,为文帝与文皇后乙弗氏、悼皇后郁久闾氏合葬墓。悼皇后为蠕蠕(又称柔熊)之女。为确保边境安定,文帝决定与蠕蠕联姻,于是郁久闾氏于大统四年(538)被立为皇后,大统六年(540)亡,葬于少陵原。文帝死,即葬于永陵。文皇后乙弗氏于大统元年(535)被立为后,及帝纳悼皇后,文皇后即出家为尼。后文帝赐其自尽,年31岁,凿山崖为墓穴而葬之,号寂陵。及文帝崩,遗诏合葬于永陵。
永陵高15.4米,底部周长230米,占地6670平方米。
1996年11月,永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周文帝宇文泰成陵
宇文泰(505—556),北周的实际创建者。鲜卑族。其子宇文觉即北周帝位后,追尊为太祖,谥文帝。
北魏末年六镇起义中,宇文泰参加鲜于修礼和葛荣的起义军。后跟随贺拔岳镇压了万俟丑奴起义。北魏永熙三年(534)二月,贺拔岳死,其部众拥立宇文泰为统帅。七月,北魏孝武帝元脩为高欢所逼,由洛阳逃到长安,以泰为尚书令,军国之政,咸取决于泰。次年,宇文泰杀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建立西魏,泰为丞相,专擅朝政。他曾以不到万人的兵力,击败东魏十万人的进犯。执政期间,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创立府兵制,使西魏强盛,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西魏恭帝三年(556)病死。次年追尊为文帝,号墓成陵。
成陵为文帝与元皇后合葬陵,位于富平县城北宫里镇小学校园内,陵冢呈圆锥形,高8米,周长149米。
1992年4月成陵被省政府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中宗李显定陵
李显(656—710),唐高宗第七子,唐高宗永淳二年(683)即皇帝位,年号嗣圣、神龙、景龙。
李显即位皇帝不到三个月,就被其母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贬往房州,又迁往均州,与妻子韦氏度过了五年的艰苦生活。永昌元年(689),武则天病危,将李显接回宫中,并立为太子。神龙元年(705),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宫廷政变,逼武后传位于太子,中宗复位,复立韦氏为皇后。每临朝韦后必施帷帐坐于殿上,干预朝政。韦后为了独自把持朝政,与安乐公主合谋,于景龙四年(710)六月七日,在神龙殿毒死了中宗。睿宗即位后,将中宗葬于定陵。
定陵位于富平县城北10公里的宫里镇三凤村附近凤凰山上。正中南面的山梁凸出,石呈墨青色,恰似鸷鸟奋飞,故名凤凰山。在正中山梁,凿石穴为墓。并按乾陵制度,凿石雕成各种石像。原有石刻五十多件,经战乱及附近居民盗石材凿器,陵园及四门石刻几乎被洗劫一空,现仅存南面石狮、石人各一尊,东门及北门虽有石狮、石马,但都残破不堪。定陵原有一无字碑,其高大不亚于乾陵,但遭到破坏,被镌作72个碾地滚子。定陵有太子、公主等皇族陪葬墓八个。节愍太子李重俊(中宗第三子)陪葬墓在宫里镇南陵村刘北堡西北,冢高2.6米,周长136米,现存石狮、石人各一个。
1956年,定陵被省政府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睿宗李旦桥陵
李旦(661—716),高宗第八子,母亲为皇后武则天。中宗被废后即位,时年23岁。年号文明、景云、太极、延和。
嗣圣元年(684),李旦即皇帝位,史称睿宗,改元文明。但政事皆决于武后,睿宗居别殿,不得有所干预。天授元年(690),武后又废掉睿宗,自己总揽朝政,不久改唐为周,自封为皇帝,李旦被改封为相王。及中宗复位,李旦被立为皇太弟。唐隆元年(710)六月,韦后及安乐公主毒死中宗后,立16岁的中宗第四子温王李重茂为皇帝,年号唐隆,韦后为皇太后临朝摄政。同月,临淄王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宫廷政变,杀死韦后及其党羽,拥立其父李旦为皇帝。延和元年(712)七月,睿宗诏令传位于皇太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开元四年(716)四月李旦病死,冬十月葬于桥陵。
桥陵建于开元盛世,比乾陵规模更为宏大,堪称盛唐帝陵的代表。它位于蒲城县西北15公里的丰山(唐时称“桥山”)上,依山腹开凿墓室。陵墓在丰山正峰东坡半腰,基道与神道不在一条线上,稍偏于东。平行墓道全长70米,东西宽3.78米,表层是加杂石碴、白灰的混合土层,下面用排列整齐有序的青石条填封,推算全部封口石条有3900块,并都用铁栓板套接,用铅灌缝,砌封得相当坚固。在地面绕山势筑城,南墙长2871米,西墙长2836米,东墙长2303米,北墙长2883米,总面积852.7万平方米。城四面各设门阙。前面朱雀门,位于坡头镇安王村;后面玄武门,位于坡头镇东山狮子怀村北;左青龙门,位于三合乡赵家山村西;右白虎门,位于坡头镇东山党窑村北。门前两侧均有石刻和门阙,陵墙四隅各有角阙。陵前原有浩泉,明末干涸。原陵墓封内20平方公里,设施比较崇厚,地面有献殿、阙楼、陵署、下宫等建筑物,今已无存,仅留有高大的土阙及陵墙等遗迹。但是地面现存的巨大石刻群,可以窥知桥陵原貌之宏伟。
桥陵石刻与乾陵石刻大同小异,但形体更为高大、精美,富于写实性。朱雀门外的石刻群,排列在长625米、宽110米的神道两侧,虽经千年风雨,但大多仍然完整清晰,神采奕奕,故有“桥陵石刻甲天下”之美誉。
朱雀门外神道两侧的石刻,由南往北依次为:
华表。又名“望柱”,原为一对,现存西面完整者一座。通高8.64米,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座为方形,上雕有覆莲12瓣。柱身为八棱形,线雕缠枝卷叶纹及各种祥禽瑞兽图案。柱顶为仰莲承桃。基座有神兽、花草线刻。
獬豸。俗称“独角兽”,东西各一尊。身高3米,体形硕壮,怒目露齿,身有双翼。这样雄壮的巨大圆雕,在唐十八陵中实属罕见。东侧獬豸基座刻有“富平田氏”四字。
鸵鸟。东西各一尊,系高肉浮雕,刻于高宽各约2米的石屏上。鸵鸟矫健的双腿,立于假山之上,回首贴翼,羽毛丰满,生动自然。系唐陵石刻中的珍品。
石马。5对,身高1.7米至2米,身长2.3米至2.6米,形态不一,鞍鞯等装饰品也各具特色。现多数头部已损坏。
翁仲。俗称“石人”,原为10对,现多数完好。身高3.67米至4.28米不等,均为直阁将军装束。头戴鹃冠,中饰飞鹰,褒衣博带,足蹬高头履,双手拄剑。面部表情,有的巡视前方,有的低眉含笑,有的面带隐忧。
石狮。一对,位于朱雀门左右,呈蹲居状。高2.8米,雄雌分明,形态各异,肌肉丰满,造形雄伟,堪称石刻艺术精品。
玄武门外有残破石马三对;青龙、白虎、玄武门外均有石狮一对,其中青龙门回头望狮尤为生动。
桥陵的陪葬墓均在陵区的东南方向。肃明刘后和昭成窦后,二人于长泰二年(693)被武则天密杀,睿宗死后,招魂祔葬桥陵。其他陪葬墓有贤妃王芳眉,睿宗次子申王李,睿宗四子岐王李范,睿宗五子薛王李业和代国公主、凉国公主、鄎国公主、金仙公主及彭国公李思训。
碑刻中,“凉国长公主碑”“鄎国长公主碑”“金仙长公主碑”的碑文为唐玄宗亲手书写;李思训墓碑“云麾将军碑”碑文为唐代书法家李邕的代表作。
1988年,桥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让皇帝李宪惠陵
让皇帝惠陵,在蒲城县西北4公里的三合乡三合村。
惠陵,当地俗称“让冢”,长150米,宽90米。埋葬的是唐睿宗长子李宪。李宪因让位于弟玄宗李隆基,玄宗“以宪实推天下,有高世之行,非大号不称,乃追谥为让皇帝”。葬桥陵之旁,号其墓曰惠陵。陵的封土直径约30米,高约15米。现存地面文物有石碑一通,石马、石狮各一对,保存尚好。
1992年惠陵被省政府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玄宗李隆基泰陵
李隆基(685—762),唐睿宗第三子,母窦氏。28岁即位,在位45年。年号先天、开元、天宝。
延和元年(712)八月三日,隆基即皇帝位,史称玄宗。此时,玄宗与太平公主矛盾开始激化。太平依仗平韦后有功,擅权用事,宰相七人,五出其门,文武大臣,大半附之,并阴谋废帝。玄宗先发制人,彻底铲除了太平公主及其党羽。此后,他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选拔人才,赏罚严明,励精图治,出现了史家称道的“开元盛世”。玄宗后期重用李林甫等权臣,杜绝言路,嫉贤妒能,杀逐功臣,沉溺声色,使朝政日益腐败,终于在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发生了“安史之乱”。他被迫逃往四川,途经马嵬驿,兵士哗变,他无奈赐杨贵妃自尽。至德元年(756),太子李亨即位,李隆基被尊为太上皇。宝应元年(762),唐玄宗在郁郁寡欢之中死去,根据他的遗愿葬于泰陵。
泰陵在蒲城县东北15公里的金粟山上。当初,唐玄宗进谒其父李旦桥陵时,曾到金粟山,见此山峦起伏,有龙盘凤翔之势,就对左右说:“吾千秋后宜葬此地。”
泰陵以山为陵,布局仿照长安城,分内外两城,封内面积38平方公里。内城四周各开一门:朱雀门在今上王乡唐陵村西约五百米处;玄武门在今上王乡岭南村;青龙门在今上王乡唐陵村东约四百米处;白虎门在今翔村乡东山怀村西约四百米处。陵墙四周各留有角阙遗址,当年地面建筑今已无存。
陵园四周均有精致美观的石刻,其中朱雀门神道两侧的石刻存量最多,刻工最好,形象逼真,线条流畅,由南向北依次排列。最南端现留东侧华表一座,通高4.5米,八棱柱身,莲花底座,顶托宝珠,周身线雕缠枝卷叶花纹。继有天马1对,身高2.4米,身长2.1米,肚底有云纹,造型雄伟。鸵鸟1对,高1.45米,宽1.93米,厚0.45米,刻于石屏上,羽毛丰满,体态生动。鸵鸟之后西侧现存石马1个,东侧石马5个,高1.8米,长1.7米,鬃毛密披,鞍蹬俱全,装饰各异,昂首前视,神态自若;牵马人3尊,通高1.5米,头已损坏。翁仲10对,7尊较完好,其余严重残损,身高2.5米,胸围2.1米,东西对列,左文右武,文臣持圭,武将拄剑。内城近处有石狮1对,高1.6米,长1.2米,宽约1米,隆鼻突目,仰首挺胸,为泰陵石刻中的精品。
白虎、青龙两门,各有一对石狮,完整无缺。门阙遗迹,清晰可见。玄武门有石狮、石马、牵马人(残缺不全)各一对。附近有公主饮马池遗址。
泰陵石刻,虽不及乾陵、桥陵石刻高大雄伟,但雕工精细,比例匀称,克服了以前石刻比例失调的缺点,更具写实性,显示唐代石刻艺术进入成熟稳定的中期。
泰陵除元献杨皇后袝葬外,陪葬者仅内侍监高力士。其墓位于保南乡山西村西门外,呈覆斗形,高5.3米,底部周长70米。墓残碑原存上半部,下半部于1971年发现,受到历史界关注。今墓已开发,博物馆正在筹建中。
1956年泰陵被省政府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代宗李豫元陵
李豫(727—779),唐肃宗李亨长子,母吴氏。宝应元年(762)即位,时年37岁,在位18年,年号宝应、广德、永泰、大历。
“安史之乱”起,李豫从肃宗聚兵灵武,与郭子仪、李光弼收复西京。宝应元年,肃宗病危,张后同越王李系欲杀李辅国,反被李辅国所败,肃宗惊恐而死,李辅国拥立太子李豫即位,是为代宗。针对当时藩镇割据的局面,代宗努力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制度,惩治宦官,先后杀掉程元振、李辅国等权臣。他是虔诚的佛教信徒,认为只要虔诚礼佛,万事可以逢凶化吉,因祸得福。大历十四年(779)五月二十一日病死于皇宫中,葬元陵。
元陵以山为陵,在富平县西北15公里的庄里镇与齐村乡之间的檀山之阳,陵区方圆约20公里。陵园原有大量石刻,现仅存华表1座,石狮1对,石马3对,均已残毁。
1956年,元陵被省政府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顺宗李诵丰陵
李诵(761—806),唐德宗李适长子,母亲为昭德皇后王氏。德宗死后即位,时年45岁,在位一年(805)。年号永贞。
李诵大历十四年(779)被立为太子,贞元二十年(804)患中风病,不能语,恰逢德宗病逝,他于永贞元年(805)正月即位,是为顺宗。他宠信宰相韦执谊、翰林学士王叔文、王伾等人,打击专横跋扈的宦官。同年八月,宦官刘光琦、俱文珍等人发动宫廷政变,迫使顺宗传位于太子李纯,自称太上皇。元和元年(806)正月,李诵病死于咸宁殿,葬丰陵。
丰陵在富平县北18公里的曹村镇金瓮山,因山为陵,陵区周长约20公里。原陵园四门各有石狮1对,朱雀门外有石人10对、石马5对、石鸵鸟1对、石翼马1对、华表1对,玄武门外有石马3对。现仅存石狮1个、华表1座。有庄宪皇后王氏陪葬墓一座。
1956年丰陵被省政府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宪宗李纯景陵
李纯(778—820),顺宗长子,母王氏。被宦官拥立为帝,是为宪宗,时年28岁,在位16年。年号元和。
宪宗在位期间,整顿江淮财赋,增加财政收入,又力排众议,坚持削藩,用李绛、裴度等人,平定刘辟、李锜、吴元济等叛乱,史称“元和中兴”。但他宠信宦官,反受其乱。晚年企求长生不老,求取“长生药”,元和十五年(820)正月,因服用金丹中毒,病危之际,被宦官陈弘志等人杀害,葬景陵。
景陵位于蒲城县西北7公里之金帜山。陵依山而建,封内面积20平方公里,坐北向南,分内外城。朱雀门位于三合乡景陵村东北约400米处。现存华表1座、天马1对、鸵鸟1个、石马5对、翁仲11尊、石狮1个。玄武门位于大孔乡王坡村西,石刻种类及数量较多,有石狮1对、石马3对、小石狮1对、小石虎1对。青龙门位于翔村乡皇边村西,白虎门位于三合乡原家山村后,两门各有石狮1对。景陵石刻体形高大,气势雄伟,雕刻精美,生动逼真,是我国古代造型艺术达到鼎盛时期的代表。
陪葬有懿安郭皇后、孝明太后。
1956年,景陵被省政府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穆宗李恒光陵
李恒(795—824),宪宗第三子,母懿安皇太后郭氏。长庆元年(821)宦官王守澄、韦元素等人拥立为帝,是为穆宗,在位5年。年号长庆。
穆宗是一个荒淫的皇帝。沉湎声色,疏于政事,政治腐败,藩镇割据,朋党争权,互相倾轧。他企望长生不老,很早就开始服金石之药。长庆四年(824)正月十一日,穆宗中毒,死在宫中寝殿,葬光陵。
光陵在蒲城县北15公里之尧山西岭,封内面积20平方公里。朱雀门位于翔村乡新至坡,原有石人8对、石马3对、石狮1对、华表1对、石碑1通,现多残缺不全。玄武门位于翔村乡狮子坡,青龙门位于上王乡唐陵村西南,白虎门位于翔村乡后皇边村,各残存少量石刻。
陵前陪葬有恭喜王皇后和贞献萧皇后。
1956年,光陵被省政府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文宗李昂章陵
李昂(809—840),穆宗次子,母萧氏。大和元年(827)即帝位,在位14年。年号大和、开成。
宦官刘克明、苏佐明杀害敬宗以后,假传遗诏,立宪宗第六子绛王李悟为帝。但负责军国要政的宦官枢密使王守澄、宦官禁军首领梁守谦起义反抗,他们率领禁军杀死了李悟、刘克明和苏佐明,拥立敬宗的弟弟李昂为帝,是为文宗。文宗深知两朝之弊,躬亲政事,去奢从俭,放宫女,裁冗员,限制宦官权力,任用李训、郑注等人。大和九年(835)的“甘露之变”,李训、郑注等人被宦官所杀,文宗也成了阶下囚,变为宦官的傀儡。开成五年(840),文宗忧郁成病,被宦官杀死在大明宫中的太和殿,葬章陵。
章陵在富平县西北17公里的曹村镇天乳山。因山建陵,坐北朝南,陵园周长20公里,其建置与顺宗李诵丰陵基本相同。现存陵前石刻有华表1对、石狮1只、石人1尊,均已残毁。
陪葬有贵妃杨氏墓一座,今已无考。
1956年,章陵被省政府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懿宗李
漼
简陵
李漼(833—873),宣宗李忱长子,母晁氏。被宦官拥立为帝,时年26岁,在位15年。年号咸通。
李漼虽是宣宗长子,但宣宗并不喜欢他,很早就把他逐出宫,立三子李滋为太子,并嘱咐枢密使王归长等辅佐即位。宣宗因长期服用长生药中毒而死,宦官王宗实发动宫廷政变,杀掉李滋、王归长等人,迎立李漼为皇帝,是为唐懿宗。懿宗是一个非常荒淫的皇帝,寻欢作乐,怠于政事,奉佛太过,施与无度,大臣谏之,不能听从。咸通十四年(873)七月病死,葬简陵。
简陵位于富平县庄里镇的紫金山,以山为陵,陵园周长20公里。除玄武门有小石狮两对外,其余石刻皆同中唐帝陵。现存石马1对、石狮4对、石人3尊,均已残毁。
1956年,简陵被省政府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