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为什么扬州教案的发生让戴德生牧师改变传教方式鼻子注射隆鼻取名

晚清1868年清同治七年,扬州发生了一起影响较大的教案。扬州教案的起因,是法国传教士金缄三开设的育婴堂有几十名幼儿相继夭亡,导致谣言满城流传,激起民众反教浪潮,但由于金缄三当时在镇江传教,殃及到刚来扬州不久的...

晚清1868年清同治七年,扬州发生了一起影响较大的教案。扬州教案的起因,是法国传教士金缄三开设的育婴堂有几十名幼儿相继夭亡,导致谣言满城流传,激起民众反教浪潮,但由于金缄三当时在镇江传教,殃及到刚来扬州不久的英国传教士戴德生。

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1832年—1905年)是基督教中国内地传教会的创始人,他一生组织了1000多名传教士到中国传教,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传教士。

扬州教案的发生,让戴德生牧师重新定位和改变了传教的方式,更符合中国的国情。因此,扬州教案在教会史研究中受到高度的重视。

我们可以从扬州教案的发生过程,追踪戴德生牧师的感受。

英国传教士戴德生和扬州教案发生地皮市街

1868年6月1日一艘大船从杭州沿着运河北上,来到长江与大运河交汇的江北名城——扬州。船上载着戴德生夫妇和四个孩子以及门徒数人。

在来扬州之前,戴德生就知道扬州是马可波罗做过官的地方。他还知道,扬州的运河上有许多美丽的拱桥。此外,扬州的市廛(chán)、美女、园林。也给戴德生带来无尽的遐思。同时,戴德生居然也知道,扬州市井间不乏皮五辣子那样的人物。

因而,戴德生初来扬州时特别小心。他和他的家人、门徒一直留在船上,避免引起人们的注意。他只吩咐同来的中国人到城里去找房子。

皮货自古都是时尚、高雅的象征。历史上富庶之地的扬州,当然少不了皮货生意,并最终形成了“皮货一条街”。这街道,便是皮市街。

1868年7月20日,他们搬进扬州皮市街的房子里,这就是他们以后在扬州的家。这间房子和几家邻舍共用一个通道,周边有一些天井、花园、假山等。戴德生叫来木匠,为新屋装修,改造成适合大家居住的样子,忙了整整一个月。皮市街的这幢房屋,成为扬州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

当戴德生进入外国人极少露面的晚清扬州城时,似乎注定会遇到麻烦。这些言必称上帝的人,被崇拜儒家的扬州人视为异端。两种文明冲突的结果,是从士绅到市民都希望把这些隆鼻蓝睛的洋人逐出扬州。

扬州城内的一些士绅和衙门的将领们召开了一次会议。他们决定鼓动民众,散播有关传教士的谣言,希望把他们逐出扬州。

不久后,常有人用石子投掷戴德生家的窗户,还有人在街上张贴海报,指控他们借行医为名,挖眼取心、剖腹炼丹。一大群愤怒的扬州民众聚集在皮市街戴德生居处外面,传教士们和他们理论多日,否认那些硬加在他们身上的罪名。然而,语言的隔阂和观念的差异,并没有消除双方的矛盾。

戴德生于是致函扬州知府孙恩寿,并附上一份攻击他们的海报,请他制止这种行为。但孙知府的答复只是含糊其辞,不置可否。

8月15日星期六,内地会听到谣言,说民众要发起暴动,所以他们在房子出入口搭建防御围障,以防万一。戴德生为安全起见,想先把妇孺遣走,但众妇女都请求留下。

8月16日星期日,暴民有好几次想破门而入,可是都没有成功。他们传发一张可怕的海报,说要放火烧屋,把屋内众人烧死。

8月17日星期一,情况稍为平静下来,教士也分发一些传单,说其中的指责乃属无稽之谈,又说房子修理完竣后,将会邀请民众入内参观,让他们亲自看个究竟。这样才暂时将事情缓和下来。

8月19日星期三,戴德生再次修函给孙知府,提醒他中英条约内写明”英国人民可以在内地买地建屋,而且任其随处走动,不得拘留、侮辱或拦阻。如有需要,可随时请求保护和帮助。”

孙知府回函说:“那些煽动群众和书写匿名海报的人都是在暗中行事,既没有名,也没有姓,短期内是很难把他们捉拿归案的。”

8月22日星期六,恰巧有一名美国政府驻浙江的官员辛德士上校(Captain Sands)和另一位外国人到扬州观光。他们都穿着洋服,因而特别引人注目。有人开始在茶馆里交头接耳,说即将会有更多洋人到扬州,拐骗幼童,杀人取脑。扬州城里群情激动,暗流汹涌,情势越来越危急。

当天,皮市街的基督教堂被上万人包围,民众挥舞刀棒,投掷砖块。戴德生和他的一个伙伴不顾追打,逃往知府衙门要求保护,而皮市街上愤怒的人群已经闯进屋内,恣意泄愤,甚至有人放火烧屋。留在屋内的传教士及眷属被迫跳楼逃生,怀孕六个月的妻子玛丽亚也从二楼跳下,摔伤了脚。幸亏邻居及时把火扑灭,屋子没有烧毁。

事发之时,戴德生求助于扬州官府,骚乱方得平息。关于戴德生求救于扬州知府的情形,有一些生动的追述。据说戴德生冒着砖头和石块逃到知府衙门时,门丁正要把大门关上。这时尾随在后的民众已经追上戴德生们,把他们推进衙门大堂。扬州知府衙门在文昌中路548号(现扬州广陵区政府),距离皮市街147-149号戴德生的家1.8公里。

他们被推倒在地,但赶忙爬起,在大堂上高呼救命。戴德生明白,不论什么时候,“救命”两个字总可以引起中国官员的注意。结果他们被带进去,在那里等候。等了四十五分钟,扬州知府才召见他们,问他:“你究竟把那些婴孩拿去干什么?”而戴德生却大声说:“现在我请你立刻镇压这些暴徒,尽速拯救我们的家人和朋友,目前他们可能还活着。”

后来知府去了现场,戴德生留在衙门等了两个小时,知府才回来。结果是将戴德生一行送到了镇江。

1868年8月23日,扬州知府和江都知县联名发布公告,告诫民众对于外国传教士不得过于无礼。

1868年11月18日,戴德生一行回到扬州故居。皮市街的房子经官方重修,完好如初。在这所扬州屋子里,戴德生的妻子玛丽亚在1868年11月29日生下一名男孩,取名戴查理。

左图是1853年21岁的戴德生,右图是戴德生与玛丽亚摄于1865年

传教士大多借助于政治力量从事传教活动,结果往往引起中国人的排斥,严重的还引发民众与教会冲突。扬州教案事发之时,戴德生不求助于英国领事,反求助于扬州官府,骚乱方得平息。乱后,两江总督曾国藩负责承办此一教案,调查结果曰:“婴孩死伤虽多,并无挖眼挖心之弊,是医生与乳妈之咎,并无教士之过。育婴乃法国教堂之事,尤非英国教士之过。扬城百姓之疑可释,而戴教士之冤可伸矣!”事后,戴德生和内地会以基督之爱化解仇恨,无任何报复之念,亦不寻求赔偿。但英国政府与英国领事麦华陀(Walter Henry Medhurst Jr.)以此事为借口,以炮舰政策对付中国,却使戴德生蒙受不白之冤。此举实违戴德生本意,戴德生于事发之时不求助英国领事,而求助扬州官府,正是他不愿意英国政府介入之故。

正是扬州教案的发生,促使戴德生开始重新考量传教事业与政府权力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政治特权。相较同时期沉溺于武力护教的传教士,此举已属难能可贵。这一方面基于他对中国人排外原因的认识,另一方面基于他对基督的信心以及他对中国的爱和中国文化的认同,事实证明,这样做反而更便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为了发展教会,戴德生多次旅行于中国大陆及边疆各地。他一生清贫,命运坎坷,他的妻子玛丽亚和四个孩子都死在中国,面对人生打击,仍矢志不移坚持传教。

他曾慨言:“假如我有千磅英金,中国可以全数支取;假如我有千条生命,决不留下一条不给中国”。

1905年春天来临时,戴德生第十一次来到中国。这一次是他最后来到中国。戴德生于4月17日在上海泊岸,4月23日在扬州渡过了他人生最后的复活节。

1905年6月3日,这位热爱中国的基督徒像小孩子般在中国长沙安详地睡着了,享年73岁。按照戴德生生前的遗愿,他与他妻子和夭折的四个孩子一起安葬在扬州的江对面——镇江牛皮坡洋人公墓。

1988年,戴德生的曾孙戴绍曾(Jim Taylor)在镇江昔日英国领事馆遗址发现纪念戴德生的碑石,该址现已成为一座博物馆了。碑文还是完整无缺,写着:恭敬纪念令人尊敬的中国内地会创办人戴德生牧师。生于1832年5月21日,死于1905年6月3日。他一生常在基督里。

2014年4月,戴德生夫妇墓葬,迁移至江苏省镇江市宣德堂,安放于教堂钟楼负一层,后来,宣德堂将钟楼命名为“德生楼”。

2018年6月5日,戴德生纪念馆德生楼,正式在中国镇江落成揭幕。

2020年夏天正在大修的扬州皮市街的“扬州教案旧址”

而扬州皮市街的“扬州教案旧址”——这座早已被判定为“危房”的建筑,2020年夏天开始围挡施工迎来大修。扬州皮市街上最有故事的建筑,终于盼来了修缮。

相关文章:

晚清时期,扬州为什么会发生教案?与太平天国和经济发展有何关系

为什么晚清时期教案频繁发生,折射了中西方文化的互相排异

爱依瑞斯怎么样

爱依瑞斯沙发

爱依瑞斯沙发

上一篇: 晚上三不要不易老尤其第三玻尿酸原液国货之光国货玻尿酸原液怎么样
下一篇: 晚熟的男孩16岁才开始花钱的16岁校正牙齿一般多少钱一颗呢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